中国皮划艇协会Chinese Canoe Association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流击水寻梦未来 能吃苦的富家少年寻梦皮划艇

2008-05-16 09:11     

  五月的东莞,已是艳阳高照的盛夏;五月的中午,更是酷热难挡。然而,在虎门白沙村的皮划艇训练基地,一群少年已开始了他们的下午训练课程。慢跑、踢腿、压肩……大家积极做着下水前的准备运动。刚刚在惠州传递完火炬回莞的基地主任冼傍娣向记者介绍说,基地现在有70多名运动员,都是10多岁的少年,最小的只有12岁。

  顶着艳阳训练

  因为长期的户外训练,运动员们一个个被晒得黝黑黝黑的。冼傍娣看出了记者的心思,在一旁解释说:“这不算什么,当皮划艇运动员,被晒得蜕皮也是常事。”运动员出身,曾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取得四人皮艇第四好成绩的冼傍娣对此深有体会。虽然退役已7年,但10年的专业运动生涯、太阳暴晒留给她的印记依然没有褪尽。

  “嘟……”肖教练吹着口哨过来了,运动员从教练手中拿过钥匙串,很自觉地跑去仓库搬划艇。两头尖尖的划艇有5米长,16公斤重。虽然是运动员,但10多岁的他们都得双手用力提才能搬得动这些划艇。

  前腿成弓,后腿跪着,运动员们两手握一支单面桨,在艇的一侧划了划,漂在水上,窄窄的划艇很快保持了平衡,10余条艇乖乖地排成了一行。肖教练换了个手提喇叭,对着宽阔的河面喊了起来:“注意啦,准备,划!”一声令下,刚刚还乖乖地一动不动的10多条艇,便“嗖嗖”地一条条飞了出去。

  驾着摩托艇,肖教练远远地在后跟着划艇队。因为划艇比赛最长的项目是8公里,因此,在基地所在的东引河段,队员们要划两个半来回,近10公里才能结束。

  能吃苦的富家少年郎

  “当运动员,没有太多窍门,一是身体素质要好,二是要肯吃苦。”与皮划艇结缘几十年,算是基地元老之一的肖教练说。在肖教练眼里,当运动员是件苦差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能吃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虽然基地学员,特别是东莞本地的学员不好找,但真留下来的却都刻苦。今年16岁的家强,是中堂人,因为爸爸是中堂龙舟队的积极分子,8岁时,家强就与龙舟结缘。去年春节后,皮划艇基地去学校选人,家强和另外两名学生被选中。不过,坚持到现在的,却只有家强一个。“他们只练了两三个月,刚过平衡关,就走了,因为觉得太辛苦。”

  树生则是石碣人,17岁的他家里条件“非常好”。“既然来了,我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且这是人生的一种磨炼,可以锻炼我的毅力,也让我更加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小小年龄的树生,说的道理却很深刻。

  文/记者 彭姣